文/图: 李社潮
前日,在帕萨达纳学院的一个展厅里,我走进了一场“盛开的文化”―中国插花艺术展。展厅不大,却充盈着东方古典的清韵与格调:一器一花、一案一书、一琴一扇。一幅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琴棋书画花”的展览徐徐铺陈开来,花香四溢,中华千年文化仿佛正从一枝一叶中向我们走来,述说着她的前世与今生。
《富贵凝香,春韵满堂》
中国插花艺术起于汉唐,发展繁荣并系统化于宋元时期,在明清中期而大放异彩,成为中华美学在宫廷、文人、民间生活中的物化表现。清末因世代变迁,插花艺术逐渐凋零,而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回归,中国插花艺术重新被挖掘和推广,回归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花知书语》
听着花艺老师的介绍,一盘盘插花艺术品在我的眼中定格、绽放。中国插花艺术不仅是视觉美的表达,更是一种承载中华文化内涵的诗意形式。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对自身社会标准的定位与精神追求,形成文人修身养性,感悟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时成就了插花艺术既有外在的自然美又有内在文化意境而延绵千年。
《俏枝报春 大地复苏》
中国插花融合了多元学说,既有儒家强调“中和之美”,追求结构有度、阴阳平衡,体现内外和谐;又有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让作品返璞归真、不落俗套;而佛教中的“供花”则使插花成为一种礼敬与顿悟,寓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慈悲哲思。同时,插花也寄托了文人修心养性的情趣与寄情自然的审美,更承载民间对吉祥如意的文化寄望。可以说,中国插花不仅关乎形式美,更是文化、精神与情感的共鸣,它用一枝一叶之姿,映照出千年文明的内在气韵。
《夏之疏影 知了阵阵》
展厅里每一盘插花都不仅只是空间的装饰,更是创作者依托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匠心独到,巧妙构思的艺术品。展览中的一幅幅插花作品古韵犹存,又新意翩翩,都会令我驻足凝思,流连忘返。展厅布置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元素: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把插花艺术和中华文化形神相连。
《丰收之秋 人和政通》
每每说起插花,就会联想到简约清幽的日本“花道”,富丽堂皇又光彩夺目的欧式插花。据记载日本的“花道艺术”源自于中国隋朝,至今隐约中仍有中国古文化的气息;而西方插花则形式多样,使用普遍,结构复杂,更是美化日常生活的必要装饰; 而中国古时插花艺术更注重重「神与意境」而非「单纯的形」。在各自文化影响下,三者各有千秋,美而不同,又能相互交流,取其精华。
《枯荣共生 冬去春来》
本次中华花艺展由美国中华花艺基金会,苏浙沪同乡会,美国华人联合总会共同举办。美华总会长杨逸凡为总会和社会大众开设专场。主办方特地从台湾请来精通中国花艺和日本花道的李教授,在现场科普中国插花艺术,并逐一介绍花展。苏浙沪同乡会创会会长顾衍时先生和现任姚会长分别为本次给予了大力赞助。
杨逸凡会长表示:除了要特别感谢花艺基金会和花艺大师们,也期待这场活动,能鼓励大家“带着族裔文化自信,我们携手同行”。如果说通常的花艺是欣赏,那么中华花艺是可以把自己摆进去的,是可以一层层地展开的,透出岁月的年轮,也立着那不倒的文化精神。花艺老师特别强调“做一名文人”,是谦卑与骄傲同在,谦卑的是自我,骄傲的是几千年的文化之根。
苏浙沪姚会长(左三)美华总杨逸凡会长(中间)捐赠中华花艺基金会 照片林方提供(右四)
左起:Suki、李社潮、淳淳、谢逸林、陈月云、陈伟
作者:李社潮
小记
在花展观赏中,想留住这份美,我拍下了部分插花作品。回来后发现自己毕竟不是专业的,对拍下来的照片自己也不是很满意,就用ai进行润色和再编辑后,再一一赋名,竟然惊喜地发现,润色后的作品照片在光影流转中显得更有意境与美妙。所以就有了这篇,把中国插花艺术的“美”与您分享的文章! 07/28/2025